| 【常見問題】養魚戶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飼料投了不少,飼料系數偏高,魚產量卻不高。
而飼料又是養殖成本的主要部分,占養殖成本的40%~ 50%,有的高達60%以上,所以造成養殖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不佳。
【原因解析】簡單地說飼料利用率就是飼料的利用效率,飼料是水生動物維持生命和生長、繁殖的物質基礎,是養好水產動物的四大要素(水、種、料、管)之一。
所以,合理科學利用飼料是提高產量、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關鍵。
【解決方案】 可采取如下幾種辦法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1)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水生動物生長在較佳的生長環境下,才能增強新陳代謝作用,快速生長。
如溶氧狀況是影響養殖對象攝食量及飼料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長速度、餌料系數高低的重要因素。
據有關研究資料,魚類在溶氧3毫克/升時的餌料系數,要比4毫克/升時增大1倍;
生長在溶氧7毫克/升中的魚生長速度比生長在溶氧4毫克/升的魚快20%~30% 。而飼料系數低30%~50%。
當水中溶氧量達到4.5毫克/升以上時,魚的食欲增強極為明顯;達到5毫克/升以上時,餌料系數達到最低值。
因此,在養殖中可利用平時加注新水潑灑生石灰水、使用微生物制劑、開動增氧機、安裝微孔管道增氧設施等方法來調節和改善水質。
使池水始終保持較高的溶氧量、合適的透明度,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為水生動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2)選擇性狀優良的品種  
品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具有優良性狀的品種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較高,生產性能高,用于維持生命的用料就少,飼料報酬就高。
近年來,隨著良種的不斷培育和引進,對提高飼料利用率的效果也十分顯著。
因此,在放養水生動物種苗時一定要選擇遺傳性狀優良、體表完整、體色鮮明、體質健壯的苗種。
在苗種放養時,還要注意放養量的合理準確,放養規格應盡可能大小一致,并適當搭配其他養殖品種,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
選擇適于這種主養品種營養需求的飼料投喂,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利用率。目前推廣的80:20放養模式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的放養方式。
(3)提供全面準確的飼料營養成分
水生動物由于食性和生理需要不同,需要的營養要求也不同。
例如,對于蛋白質來說,它是決定水生動物生長的最關鍵的營養物質,也是飼料成本中花費最大的部分。
確定并選擇最適的蛋白質需要量,可以有效地維持體蛋白動態平衡所必需的蛋白質量以及能使水生動物最大生長。
不同食性的水生動物對蛋白質需求量不同,一般為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不同生長生階段對蛋白質需求量也不同。
單位水生動物體重的蛋白質需要量隨水生動物體重的增加而減少,一般為成魚階段<魚種階段<魚苗階段。
當然,飼料的蛋白質也不是越大越好,有時在配合飼料中適量搭配能量飼料,可以使蛋白質較多地用于水生動物的生長,對提高飼料利用率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甲殼類水產品種養殖中,飼料的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也要根據生長階段及時調整比例。
必要時可在飼料中添加些促進水生動物生長的誘食劑、促生長劑、驅蟲保健劑、微量元素等,但添加劑一定要注意綠色環保。
(4)遵循規范的飼料加工方法
飼料加工方法不當,往往會照成營養損失,如在豆類飼料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等物質,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但經熱處理后,可使胰蛋白酶失效,從而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谷類飼料磨得越細,消化率越高,但過細會降低適口性。
因此,應根據水生動物的口徑大小,將粉碎的原料飼料加工制成合適粒徑的顆粒飼料投喂水生動物,可提高飼料的利用率15%左右。
影響配合飼料質量的關鍵主要有:粉碎粒度是否夠細,稱量是否準確,混合是否均勻,除雜是否完全;
蒸汽調度的溫度、壓力是否適宜,造粒是否壓緊,顆粒大小是否合適,熟化溫度及時間是否科學等。
(5)選擇科學的投飼方法  
總的投飼原則是投飼要均勻、適量、定時、定位,切忌時飽時饑,影響水生動物消化和生長。投飼量與飼料的利用率直接相關。
如魚類沒有胃,不能長時間儲存飼料供慢慢消化吸收。若吃食過飽,飼料往往沒有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體外,造成浪費;投飼不足,則影響水生動物的生長。
因此,應采取多次投喂的方式,目前可通過投餌機的定時控制,一般從早晨7點開始,到下午5點結束,每次投喂時間應持續20~30分為宜。
當然,不同的養殖品種投飼時間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對蝦有晝夜攝食的習性,應采取晝夜多次投飼方式,一般為每天4~5次,每隔 4~5小時投飼一次;
對青蝦與河蟹品種,一般每天投飼2次,上午9點占30%~40%,下午5點占60%~70%。
投飼的區域和范圍也應因不同養殖品種而定,一般蝦蟹類應以淺水處為主, 魚類可通過訓練形成條件反射,實行定點投喂。
生產上,應定期檢查水生動物的攝食情況,每次投飼以能保證水生動物有80%上的飽食度為宜,遇到情況異常時應及時更改投飼量。
(6)做好疾病防治的基礎工作   
水生動物只有在健康狀況下才能有效利用飼料,快速生長。水生動物一旦感染寄生蟲、細菌、病毒后,鰓部呼吸困難、機體吸收營養功能減弱。
食量有所下降,且飼料投入量無法控制,往往投少了滿足不了水生動物的生長,投入多了浪費飼料,對水體造成一定 程度的污染,對治療疾病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要貫徹“積極預防、以防為主”的方針,及時治療水產動物的各種病癥;
確保水產動物機體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和轉化,將病蟲害控制在影響最小的范圍之內。
(7)注重飼料的保管方法
飼料保管不善,飼用價值不但降低,而且極易發生水生動物中毒或引起消化道疾病,儲存過久的飼料會因脂肪變質而使營養成分降低。
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也易氧化而降低效力。所以,一次購進飼料不宜過多,購進的飼料還要注意遮光、通風透氣和防潮。
有條件的漁業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應建成專門的飼料倉庫用于飼料的儲存,保持飼料新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