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3萬塊學工廠化養對蝦,真的值嗎? |
2021-10-18 10: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4750 次
我要評論 |
| 前幾天去朋友那里一趟,看了一下地圖,在他不到200米的地方,居然還有個工廠化養對蝦的網紅,抖音粉絲有幾十萬,于是提出來想去網紅那里看看搞的什么樣。朋友比較奇怪,又不學養蝦,去他那里干啥。仔細了解之后才發現,原來那網紅是專門教人水泥池工廠化養對蝦的,收費5000塊一人。
5000塊學的啥?好像就是從放苗到標粗的一個過程,然后學學平時怎么管理養殖的,時間大概就是一周,“不過最近被罵死了,因為被套路的人多了,抖音上罵他的就多了,但還是不影響有人依然像下餃子一樣一個接一個的來學習”。最搞笑的是,本來那一塊就一個網紅,后來有人看他來錢挺快的,比搞蝦苗養對蝦省事多了,于是又有一家開始走這個套路了,收費也是5000塊,生意也還可以,每天都能看到外地牌照的車子過來。聽說5000塊也就單單是學費,這些教人技術的地方,蝦苗飼料漁藥什么都賣,價錢另外算。

“抖音上學這個技術收5000塊的話,還不算太貴的,有的人收3萬塊教技術,也有人去學”,據了解這兩年隨著很多外行的小白陸續進入水產養殖業,南美白對蝦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品種,尤其是這種工廠化高密度的養殖模式,深受很多人的喜歡,主要就是單位面積的利潤太誘人了,投資確實是大,但養成功了利潤也很高,有的人學了之后回去就搞起來了,資金寬裕的就多搞點,錢緊張的就少搞點。也有的人花錢學習了感覺有風險就打了退堂鼓,相當于就交了個學費。
沿海地區搞工廠化的已經有很多年了,養殖量最大的就是在山東和環渤海灣地區,一方水體從幾斤到十幾斤,再到二十多斤,現在最高的能達到五十多斤,技術越來越好,放苗密度越來越高,產量也在不斷提升。養工廠化對蝦的,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外地老板。有的內地朋友在沿海養了之后,在內地也搞起了水泥池工廠化養殖,有的是加鹽養,有的是純淡水養,但成功的人寥寥無幾。

山東地區常見的工廠化養蝦車間
事實上由于水質、苗種、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即便是沿海工廠化養殖,成功率也普遍不如以前。至少是沒有那么穩定。
1、水質。沿海的水質變差就不用說了,同樣是一條水泥池車間,水質好的和一般的,一年的租金會有很大的差距。
2、苗種。苗種的問題就更明顯了,沒有哪個品牌蝦苗有百分百的成功率,一般有六七成以上的成功率就可以了,如果十個養殖戶放苗,有八九家養出不錯的產量,這個牌子的蝦苗在下一茬的時候肯定被搶瘋了。
3、天氣。天氣也是如此,因為工廠化養殖只有反季節才有高利潤,在低溫的反季節,北方地區也經常是好多天不見太陽,這對成功率的影響很大,所以工廠化模式對苗種、飼料、動保等各個環節的要求是最高的。
隨著帆布池等的興起,再加上很多人利用抖音等短視頻的炒作宣傳,把一部分內地的朋友也忽悠進來了,美其名曰也是工廠化養蝦,但其實完完全全就是個套路,很多都是加盟的騙局或交幾萬塊學技術。工廠化生產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要說沿海地區的水泥池高密度養殖能稱之為工廠化養蝦,這個沒有什么問題,但內陸帆布池養殖也叫工廠化養蝦就是個笑話。

內陸新手帆布池養對蝦,技術是肯定沒有的,走一步學一步,很多人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養到哪是哪。所謂工廠化養殖,最大的特點就是密度高,一方水放500尾蝦苗算是很常見的,高的能放1000尾蝦苗,這個密度在純淡水的環境中操作難度比登天還難。如果要加鹽的話,成本就上去了,而且普通的海水晶也滿足不了養蝦對微量元素的需要,再額外補充微量元素的話,也要買好的,要不然補充效果很差,所以成本會更高。最關鍵的是水質,再怎么把淡水加這個那個,也抵不上自然海水,所以盡管內陸養工廠化的朋友很努力,成功的人也非常少。上半年水產養殖網曾經報道過一個內地朋友用帆布池淡水養對蝦,半年放苗6次,沒有一次成功的,養的最長的一批苗也就是1個月排苗。
很多帆布池養蝦的設備也不齊,像增氧、加溫、水處理這些常規的設備很多人根本沒有完全備齊。很多人選擇帆布池的時候并不知道帆布池只是最基礎的東西,以為有個幾萬塊就能用帆布池養工廠化高密度了,但其他配套的東西成本要更高,很多朋友把帆布池裝起來之后,養不出來之后又去學習,才發現自己這個沒買那個沒裝,如果再花大價錢投入設備的,要么覺得風險大不值得,要么是根本沒有那么多預算去折騰。所以目前抖音上宣傳的那些工廠化養蝦,你觀察時間久了,多考察幾家,只要你不是想短時間暴富,會發現真的是套路滿滿。但是很可惜,有的人被洗腦過后,別人說再多勸退也是徒勞。

內陸養對蝦目前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展了,模式有很多。露天池塘養殖,露天帆布池養殖,或者就是在池塘、帆布池、水泥池上蓋大棚。其中露天養殖是最多的,有的是精養,有的是在魚塘里低密度套養,其次養的最多的就是帆布池養殖。其實如果按照剛開始入行的養殖戶來說,池塘低密度養殖或者魚塘套養對蝦,這個難度是最低的,只要把蝦苗選好了,飼料都不需要用最好的,再配上增氧等設施,平時的管理細致點,也能把對蝦養出來了,5月份放苗,8月份就能賣蝦了,一年養一茬蝦,利潤比四大家魚還是要好點的。
內陸一年養兩茬也沒問題,溫棚標苗,5月份外塘放大苗,7月份賣蝦之后再放大苗,國慶節賣第二批蝦。如果要養三批蝦的話,有兩個可能,一種就是反季節蓋大棚養殖,可以實現全年養殖對蝦;另一種是出蝦的規格不大,四五十天出蝦,順利的話不用蓋棚也能養三批。有的市場不需要太大的規格,一斤50-60條就很好賣了,這種快速出蝦模式如果掌握好了,利潤也是很高的。實際上小龍蝦也是這個模式,快速出蝦,地籠捕撈,客戶要什么規格賣什么規格,只是有些市場的販子對淡水養出來的對蝦不感冒。
 近期湖北枝江龍坤林成功養對蝦被媒體報道了
目前像四川陜西湖北湖南等地養對蝦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單體面積太大的養殖戶不多,大多數還是處于初步的養殖階段,技術方面還不是非常成熟,養不好的虧得也很慘。內陸區域適合不適合養對蝦,一是水源環境要好,水質硬度不能太低,硬度太低的話,不適合頻繁脫殼的蝦蟹類品種養殖;二是本地有一定的消費量,如果本地基本沒人吃也就別養了,找外地收購商也不劃算,F在新疆那邊養對蝦的也很多了,但價格并不高,主要還是因為人口稀少、消費量跟不上。
不要看現在沿海地區是對蝦主養區,水產養殖網認為,內陸對蝦養殖才是未來的主戰場,因為沿海主產區對蝦價格越來越低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北方區域養殖量的持續增加,未來整個渤海灣的蝦價還會持續走低的,已經有部分沿海的養殖戶意識到了,他們到邊遠的地區拿便宜的土地搞養殖,效果還是不錯的。而遠離主產區的區域,對蝦價格都不會太便宜,所以未來三五年,內陸養對蝦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本地的情況來考慮是不是適合養對蝦,不要盲目上馬,一旦入行失敗了,虧錢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創業的信心受打擊。
像目前沿海地區這種養蝦模式,尤其是山東等地興起的工廠化養殖、小棚蝦養殖,都屬于資源掠奪式的模式,假以時日,這種模式如果不改良,肯定是要被廢掉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工廠化這樣的大排大灌大換水模式,對水資源環境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地方政府意識到這一塊的問題,肯定會快速出手的。實際上目前養殖尾水排放治理的大面積實施,肯定不會容忍這種掠奪式的養殖模式。
|
|
|
|
資訊分類 |
 |
|
|
|
|